养蜂人勤取蜂蜜和取水蜜的弊端和危害

人们不能违背生物界能量转化的自然规律,否则会得不偿失。栽培的农作物籽实成熟了才能收割,果树上果子成熟了方能采摘。
勤取蜜和取水蜜的弊端和危害

蜂蜜经过蜜蜂充分酿造后蜜脾封盖才能摇取,是利用自然之力获得能源最经济途径,以确保产量和质量的双赢统一,并把取蜜对蜂群生命活动的干扰和危害降到最低限度,以保护蜜蜂的生息、繁衍和酿蜜等生产活动,达到人们养蜂的最大经济效益,这就是科学取蜜的目的。
 
我国养中蜂、取成熟蜜历史悠久。到20 世纪初意大利蜂等西方蜂种的引进,中、意蜂成为我国两大主要蜂种,直到20 世纪70 年代仍以取成熟蜜为主,以后才出现生产稀蜜和蜂蜜质量降低的苗头。

1986 年“三部”(农业部、商业部、对外贸易部)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会议,形成《纪要》下达全国,提出措施鼓励生产高浓度蜂蜜。但由于管理监控不到位、蜂蜜度间差价没拉开等多种原因,使低度蜜生产蔓延泛滥开来。
 
二三十年生产低度蜜的时间,和二三千年生产自然成熟蜜的历史相比,是极短暂的一瞬间,但给我国蜂业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。

蜂业亦应和其他生产经营一样,它的原则和理念是生产方式和生产效果,而效果是第一位的。效果不好,方式不应保留和固守,应迅速作出抉择加以改革,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。

在改不改变低度蜜加工成浓缩蜜生产模式上,存有异议:一曰浓缩加工业已成规模并具有“特色”,不宜大动;二曰产贸均得薄利,“比没饭吃好”。无视当今生产存在的问题,何有改革之心。
 

1 勤取蜂蜜、取稀蜂蜜的弊端和危害 

勤取蜂蜜、取稀蜂蜜的生产方式,使蜂蜜产量提高了,从经济学观点观察,它名为高产,实为低值、低经济效益、高耗能、多污染的生产模式。这种“高产低值”的做法不可取。
 

1.1 蜜蜂处于不安状态,寿命缩短 

众所周知,蜜蜂发展和保持强群有2 个生命要素,即蜜蜂繁殖快而积累多和个体寿命长。管理不科学、缩短其寿命,可以说是养不成强群和维持不了强群的原因之一。

对一个生命群体的蜜蜂,1~2 天开箱取蜜,2~3 天开箱取浆和移虫,或6~7 天开箱检查1 次,每次要提脾、抖蜂,甚至喷烟喷水、调整巢脾等,严重干扰了蜜蜂活动,打乱了正常和安静的生活秩序。

给蜜蜂宁静的时间,仅有外国养蜂者给蜜蜂的5%~10%,大多数时间里蜜蜂处于紧张和不安状态。
 
在遭到严重干扰的小环境里生活的蜜蜂,再加上劳动强度大的调节巢内温湿度、饲喂幼虫、营造巢脾、出巢采集和巢内酿造等工作,蜜蜂付出高能量、高蛋白营养,致使寿命缩短、青壮年蜂早衰。

笔者1994 年做过一个小试验,在蜜粉源尚好的地方,实行定地饲养。4 群蜂群势基本相同,其中2 群勤取蜜2 天1 次,巢内留蜜少仅半框蜜;另2 群只取1/3 封盖的蜜,不成熟蜜不取,巢内有足够的饲料蜜。

5 月份开始试验到10 月中旬培养越冬适龄蜂前全面检查,记录的结果是:前2 群9 月底就加了继箱,仅有8.5框蜂,而后2 群保持近12 框蜂。前后的2 群蜂群势有明显差异,其蜜蜂个体寿命长短,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 

1.2 使蜂箱内温、湿度失去平衡和稳定 

正常情况下,蜜蜂群体力量有保持和稳定巢内温度和湿度的本能。相对恒定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等因子,构成了蜜蜂生息繁衍的优良小生态环境,大大减少外因的不良影响。

人们的勤检查、勤取蜜等频频开箱对蜂巢小生态环境产生影响。春秋季,开箱10~20 min,巢温由34~35℃下降至31~32℃或以下,巢内湿度出现明显波动。恢复蜂箱原样后,强群需要25~30 min 或以上才能恢复到34~35℃,10 框蜂以下的弱群,则需要接近1 h 的时间恢复。
 
蜂巢中心的温度下降至32℃,蜂王便开始减少产卵量以至停止产卵。巢温失控若1 h 或以上,对幼虫生长发育产生影响,春秋季节气温低时,会冻伤幼虫,卵不能孵化。忙于追求产量而勤取蜜的生产者,往往忽视蜂箱内温湿度的变化。
 

1.3 增加了蜂蜜的消耗量

我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,但可以看到当开箱震动、喷烟防螫和抖蜂取蜜时,蜜蜂很自然地、迅速地产生应激反应,吸食蜂蜜饱其腹或骚动乱爬,振翅轰鸣、躲避。开箱取蜜和检查后升温反应等,均由于活动量猛增,要消耗不少巢内蜂蜜。
 

1.4 严重影响蜂群繁殖和采集 

在生产季节,由于接连不断地勤检查,特别是勤取蜜、勤取浆,导致巢内秩序混乱,蜜蜂繁殖和采集受到很大影响。每次开箱取蜜后,蜂王0.5~1.0 h 才渐渐恢复产卵,内勤蜂约20 min 后恢复饲喂幼虫和酿蜜工作,外勤蜂15~40 min 后方能逐渐增加出巢采集蜂数。

据初步观察统计,2 天开箱取蜜1 次的生产群,要比2 天不取蜜的生产群当天出巢率减少15%~20%,有的减少30%左右(巢门统计20 次的平均数)。

主要流蜜期内,长期勤取蜜、取稀蜜,出巢蜂减少,直接影响产蜜量和繁殖。

利文切夫(前苏联) 早在1956 年就做过这样的试验,把蜂群分为3 组:第一组的蜂王产卵正常;第二组在流蜜前,用刚开始产卵的幼龄王,更换原产卵王;第三组用处女王更换原产卵王。

流蜜期结束后,3 组蜂群平均每群取蜜量分别是:30 kg、28.5 kg 和21.6 kg,产蜜量依次递减5.3%和38.89% (二、三组和一组相比)。

由此可知蜂王产卵多,迫使工蜂出巢采集多,而进蜜量就多。这次试验例子警示,人为的勤取蜜、勤检查蜂群的长期干扰,蜂王产卵率下降,群势会减弱,采集蜂减少,产蜜量降低。

这种不良的连锁反应是任何一名养蜂者悉知的事实,但勤取蜜、勤开箱检查的做法依然如故。当然埋怨养蜂者而不考虑其他因素是不公平的。
 

1.5 导致蜂蜜质量先天不足 

1~2 天取的蜜,实质上是花蜜,或是花蜜向蜂蜜转化的“中间型”。浓度低,多为37~38 波美度,低的仅有35~36 波美度,39 波美度的占少数。营养价值低,色香味不佳,适口性差(见表1)。
 
“勤取蜜”、“取稀蜜”的办法获得蜜以及机械浓缩而成的“浓缩蜜”,都远比不上自然成熟蜜的营养价值和生理效应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:蜜蜂在酿造过程中,在蜂蜜中添加了自身分泌的酶类、有机酸、氨基酸和活性蛋白成分,又大大提升了蜂蜜的营养价值和生理效应,这是花蜜和“浓缩蜜”不能比拟的。

表1 花蜜和蜂蜜成分比较
成分花蜜蜂蜜备注
单糖8%~10%73%~78%主要是葡萄糖、果糖。
双糖(含少量多
糖)
12%~16%4%~5% 个别蜜种允许超过5%。主要
是蔗糖,多糖少。
有机酸微量0.1%主要有葡萄糖酸、柠檬酸、苹果酸、乳酸、草酸等。
氨基酸微量0.1%-0.7%约18 种,人体必需的8~9 种均含有
蛋白质少量0.2%~0.6%来源于花粉、花蜜和蜜蜂消化液。
矿物质微量0.03%~0.09% 含有20 多种微量元素。
维生素较少十分丰富种类多
酶类十分丰富10 种以上来自花蜜和蜜蜂腺体分泌物
20%~70% 18%~20%优质蜜在20%以下
其他如芳香物质
抗菌素、激素等经蜜蜂浓缩后含量增加
 

1.6 催生了“浓缩蜜”加工业兴起和膨胀 

 养蜂者生产出来的大量稀蜜,含水量高,不易保存,势必用机械浓缩投放市场。这种蜜蜂采集花蜜初步酿造,后加人为的机械浓缩而代替蜜蜂酿造的蜂蜜,严重影响我国蜂蜜的形象和声誉。

(日本)野野垣说:“浓缩蜜哪个国家都没有,唯独中国有”,它“破坏了蜂蜜应有的芳香味和色泽”。“唯独中国有”的“浓缩蜜”,决不是“创新”之举。

养蜂者和加工企业主利益相连:大量稀蜜“问世”,应运而生的是浓缩加工厂大批出现。据初步统计,我国的蜂蜜等蜂产品加工工业,已发展到2 000多家。具有生产成熟蜜优良传统的养蜂大国,蜂蜜加工业兴起,是喜还是忧?值得深思熟虑。

大量的事实证明,蜂蜜走机械浓缩之路,是没有发展前途的。何况它会增加能量消耗,并增大蜂蜜受污染的机会。
 

1.7 稀蜜浓缩出口酿成了低价交易局面 

尽管“浓缩蜜”能出口,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差,只能是低价成交,换来的是较少外汇。

据海关统计,2009 年我国蜂蜜出口量大的前20个主要国家,平均成交的吨价仅有1 750 美元;

2010年出口的蜂蜜吨价也只有1 652 美元,出口欧洲、亚洲、非洲、南美洲、北美洲、大洋洲等六大洲的蜂蜜,平均吨价为1 654.16 美元,均比阿根廷等蜂蜜贸易国吨价低400~700 美元,差价最大的竟达800 美元或者以上。其根本原因,我国出口的蜂蜜不是自然成熟蜜。
 
这样的出口格局,加工出口企业获得一些经济效益,是建立在生产低价稀蜜和低价劳动力基础上的,第一线生产的养蜂者(主要是蜂农)获利更少。
 

2 坚持科学取蜂蜜,还其自然本色 

科学取蜜的技术核心和技术关键,是生产自然成熟蜜,实现产量和质量相统一的高产优质,尽量减少因取蜜对蜂群的干扰和危害。为此,必须改变蜂蜜生产上的不科学做法。
 

2.1 改变重量轻质生产蜂蜜习惯性 

蜜脾上蜜房封上盖,是蜂蜜酿造成熟的标志,是蜜蜂的“佳作”,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佳品。未封盖的蜜脾取出来的不成熟的稀蜜,和封盖取出来的成熟蜜,其成分指标差异很大(见表2)。全封盖蜜的含水量18.10% , 比未封盖蜜低11.10%~14.40%;全封盖蜜为42.50 波美度,比未封盖蜜高出5.50~7.50 波美度,比重高出0.073~0.096,糖度(总糖)高出11.10%~14.40%,淀粉酶值高出2.60~4.40。其中“糖度”的糖全封盖蜜主要是单糖,而未封盖蜜中的糖主要是双糖。生产的未封盖稀蜜,产量高了,但质量低下。要改变30 多年来形成的重量轻质生产蜂蜜之陋习,就必须恢复和坚持取封盖成熟蜜的科学取蜜方法,这是保证质量的关键,否则谈不上蜂蜜质量,也就谈不上蜂蜜的天然性质。
表2 蜂蜜成熟度与水分、糖度、比重和淀粉酶值关系
表2 蜂蜜成熟度与水分、糖度、比重和淀粉酶值关系
类型含水量%浓度/ 波美度比重糖度/%淀粉酶值
①未封盖蜜29.2~32.535~371.343~1.32067.5~70.86.5~8.3
②半封盖蜜23.7040.801.38676.30(未测)
③全封盖蜜18.1042.501.41681.9010.90
 

2.2 改变取蜂蜜时间上的随意性 

科学取蜜的第二个问题是取蜜的时间。在一天内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开箱取蜜的,有的养蜂者主张上午取蜜,理由是上午蜜蜂忙于采集,护巢力减弱,挨螫少,再者取的蜜含水少;有的养蜂者认为下午取蜜为好,出巢采集蜂减少,对产量影响不大;还有的养蜂者说,只要蜂箱内有蜜什么时间都可以取。
 
为了弄清取蜜时间与蜂蜜产量提高的最佳关系,早在1947 年前苏联别滋罗德内通过试验便回答了这个问题(如表3)。他选出蜜蜂群势和其他条件相同或基本相同的40 群蜂,等量分成4 组对比试验。
 
蜂群组别 取蜜时间最初3 次取蜜量/kg
蜂群组别取蜜时间最初3 次取蜜量/kg
1 组10:0060.10
2 组6:0065.10
3 组15:0072.10
4 组19:0075.60

一个流蜜期同时,4 个组的最初3 次取得的蜂蜜量均不同:第1 组在蜜蜂采集繁忙的10:00 取蜜60.10 kg,第2 组在早晨6:00 取蜜65.10 kg,第3 组在下午3:00 取蜜72.10 kg,第4 组在下午7:00 取蜜75.60 kg。
 
对比试验结果表明:在傍晚7:00 取蜜的第4 组的产蜜量,比蜜蜂采集繁忙时取蜜的第1 组产蜜量提高25.80%,第4 组取蜜避开了蜜蜂出巢采集高峰时间,不仅进蜜量多,减少了对蜂群的干扰,而且在蜜蜂活动减少的傍晚取蜜,降低盗蜂的发生率。

至于提到傍晚取的蜜含水量高也没有关系,因为取的蜜脾均为成熟蜜,不封盖的蜜脾不取。要取得高产优质的蜂蜜,养蜂者不要忽略管理上的这些技术细节和要求。
 

2.3 改变和杜绝取蜂蜜上的掠夺性 

科学取蜜,不仅是优质、适时取蜜,而且还要做到适度取蜜,改变和杜绝掠夺性的过度取蜜。

大家长期实践积累了较好的经验:流蜜盛期要多取少留;流蜜后期和没有接踵而来的蜜源,要少取多留,即留足饲料蜜;大蜜源以取蜜为主,小蜜源和辅助蜜源以繁殖为主;强群取蜜,弱群繁殖。

要养强群和保持强群,必须防止过度取蜜,留足饲料蜜,保证群体正常生息和繁衍。
 
从经济学观点看,留足饲料蜜不是浪费和无效地消耗,是做到“足食繁殖”、“足食养强”,为下次流蜜期到来做好强群取蜜的准备。

有人认为“不取完也被吃光”,主张将巢内蜜取光,甚至不惜损失幼虫而连子脾上角蜜也取出,“迫使蜜蜂出巢采集”。

这种为高产掠夺性取蜜是不科学的。它不利于蜂群的繁衍和生息,还承担较大风险,如遇长期低温阴雨,或外界干旱无蜜源,轻者出现拖弃幼虫现象,重者饿死蜜蜂,危及繁殖。
 

3 结束语 

某一种生产环节的改变,应权衡利弊。养蜂生产中的勤取蜜、取稀蜜方法,带来诸多弊端和危害。勤取蜜、取稀蜜以及出现的“浓缩蜜”,决不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“革新”,而是不科学的取蜜方法,应传承我国生产自然成熟蜜的优良传统。

留恋现状,不去割舍,继续走勤取蜜、取稀蜜加机械浓缩蜜之路,只能丢掉天然成熟蜜的本色,失去消费者信赖,只能是低价贸易。中国的蜂业尤其蜂蜜生产,难有高质量、高产值、高效益的突破。必须来个生产方式上的改变,才能带来蜂业更快的发展。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